液态硅胶冷流道模具设计指南
液态硅胶(LSR)冷流道模具的设计和制造需要结合液体硅胶的特性(低粘度、快速固化)以及冷流道系统的特点(无需持续加热流道),以下是详细的技术步骤和注意事项:
1. 冷流道模具的核心设计要点
流道系统与热流道的区别
冷流道模具的流道和型腔温度一致(通常为常温或略高于室温),无需外部持续加热,但需通过模温机精确控制模具温度(一般20-40℃),避免LSR在流道中过早固化。流道设计优化
流道直径:通常为3-8mm,需根据产品重量和注射压力计算,避免流道过长导致压力损失过大。
流道布局:采用平衡式流道(对称分布),确保多腔模具的充填均匀性。
流道表面处理:高抛光或镀层(如镍-PTFE),减少硅胶粘附,便于清理。
针阀式冷流道系统
使用针阀控制流道开闭,可精准控制LSR的注射时序,防止流涎(漏胶)和流道固化堵塞。针阀需与模具动作同步,通常由液压或气动驱动。
2. 材料与关键部件选择
模具钢材
首选高硬度、耐腐蚀钢材,如:
S136(镜面抛光性能优异,适合高透明LSR产品)
420不锈钢(耐腐蚀性强,适合长期接触硅胶)
NAK80(预硬化钢,兼顾耐磨性和加工效率)
冷流道组件
流道板:独立模块化设计,便于拆卸维护。
喷嘴与阀针:硬质合金(如钨钢)材质,耐磨损。
密封结构:O型圈或精密配合面,防止LSR渗漏。
3. 温度控制与排气设计
温度控制
模温机:设定温度范围20-40℃,需均匀控温(温差≤2℃),避免局部固化或流动性不足。
冷却水路:流道板内设计螺旋冷却通道,确保快速散热。
排气系统
排气槽深度:0.01-0.03mm(针对LSR低粘度特性),过深会导致溢胶。
排气位置:充填末端、镶件接合处、顶针孔周边。
真空辅助:复杂结构模具可集成真空排气系统,彻底消除气泡。
4. 制造工艺与关键步骤
精密加工
使用五轴CNC加工流道和型腔,确保流道与型腔的光滑过渡。
电火花加工(EDM)处理细微结构(如针阀孔)。
流道表面抛光至Ra≤0.1μm(镜面级)。
试模与调整
注射参数:低压注射(5-15MPa)配合慢速充填,减少湍流。
固化时间:根据LSR硫化曲线调整(通常120-180℃下固化时间20-60秒)。
流道优化:通过模流分析(如Moldflow)验证充填平衡性,调整流道直径或布局。
5.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流道固化堵塞
原因:温度过低或注射间隔过长。
对策:提高模温至30℃以上,缩短周期时间,或增加流道加热棒(局部控温)。
产品表面缺陷(气泡、缺胶)
原因:排气不足或注射速度过快。
对策:增加排气槽或降低注射速度,分阶段保压。
流道粘模
原因:表面粗糙或脱模角度不足。
对策:流道镀特氟龙涂层,增大脱模斜度(建议≥3°)。
6. 成本与效率平衡
冷流道优势:节省材料(无流道废料),适合大批量生产。
局限性:初期模具成本高,需定期维护流道组件(如更换阀针密封件)。
适用场景:多腔模具(如医疗导管接头、奶嘴)、高精度硅胶件(光学透镜密封圈)。
通过以上设计要点和工艺控制,液态硅胶冷流道模具可实现高效、低废料的生产,尤其适合对洁净度和成本敏感的高端应用领域。